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承载的客流量不断攀升,城轨的运营者对闭路电视视频监控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目前已经投入运营或正在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情况来看,轨道交通的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各地的标准与规范也不尽相同,面临着联网、管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制定和颁布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国家标准刻不容缓。
城市轨道交通安防工程标准实施将引领行业快速发展,标准应势而出
2016年12月1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51511-2016)(以下简称工程标准)正式实施。工程标准自2010年6月开始启动至实施,经历了整整6年的时间。工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对于推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6年,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据统计,2016年,中国有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成都、佛山、乌鲁木齐、重庆、济南、徐州、东莞、合肥、西安、杭州、福州、武汉、无锡、长沙、昆明、呼和浩特、宁波、大连、兰州、石家庄、郑州、韩城、三亚、安顺28座城市轨道交通新增57条开工线路,合计里程为1368.95公里,车站852座,总投资额为8808.46亿元。
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南京、厦门、乌鲁木齐、包头、洛阳、绍兴、青岛、芜湖、西安九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项目总投资为4147.04亿元。中国有北京、广州、深圳、重庆、武汉、天津、成都、宁波、苏州、郑州、西安、长沙、青岛、东莞、福州、南宁、合肥17座城市轨道交通新增27条运营线路,合计里程为554.00公里,车站370座,总投资额为3222.30亿元。
截止到2016年,我国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总里程数为3778.7公里(共28个城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其中上海(617公里)、北京(573公里)、广州(316.5公里)三城市位居前三。
如此长的运营里程数,如何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公共安全防范,保证乘客安全出行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些已经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中,轨道交通的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情况参差不齐。资金充裕的,前端设备设置得多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的前端设备则设置少一些,各地的标准与规范也不尽相同。建设得比较早的城市已经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纷纷制定地区的相关标准。但是,各地的标准和规范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给城市之间的联网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也没有统一的设计依据。工程标准的颁布(包括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通信协议与接口》)为各地城市轨道安全防范系统的建设提供的设计依据,也为城市乃至全国联网提供了条件。
标准对系统项目建设的新要求工程标准指出: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应根据其管理要求和建设投资等因素,以独立系统的形式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整体项目同步进行专项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管理评估等,对已建的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根据本规范逐步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实体防范工程,宜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装修等项目同步进行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管理评估,对已建的公共安全实体防范系统应根据本规范逐步完善。各种安全防范技术措施、设备或设施均应做到技术先进、实用可靠、经济合理、开放兼容、可扩充;技术防范信息互联互通;技术防范、实体防范相互配合,并能支撑人力防范。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规划、立项、审批、设计、招标、施工、调试和验收等各环节工作均应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汇同公安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审查后方可实施,同时报公安业务职能单位(部门)备案。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综上所述,工程标准无论从程序、范围、技术要求等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要求,这就要求各地在建设城市轨道时,要按照工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验收。强调以独立系统的形式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整体项目同步进行专项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管理评估等,对已建的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根据本规范逐步完善。
风险等级及系统建设需求工程标准指出: